释迦牟尼佛
初转法轮
工艺品描述
这尊犍陀罗时期的佛像是佛陀早期的标志性代表,佛陀是佛法转播的导师。他手持说法印(转动法轮)象征着第一次传道,初转法轮。5 fig60, p292
说法印是以拇指与食指相捻,指尖接触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象征着法轮。3 p31
双手剩下的三根手指舒展开来,每根手指都有象征意义:右手的中指代表佛陀教诲的“听众”,无名指代表佛陀教诲的“感悟者”,小指代表大乘佛教“伟大的佛法”。
同样的,左手伸出的三根手指代表着佛教的三宝。它们是:佛、法、僧。当双手放在胸前做这个手势时,手印传达出的意思是,佛法是发自佛陀的内心。
当他在莲花座上坐禅时,他的腿是处于坐姿,脚底向上。
在菩提伽耶开悟之后,佛陀前往鹿野苑附近的鹿园,找到了原先的五位随行者,为他们讲解四圣谛, 这五位随行者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并在这过程中成立了僧团。
这尊灰色片岩的释迦牟尼佛雕像是暂新的,他的长袍上布满大量细腻的褶皱,细长的耳朵,眉间有白毫(两眉之间的一簇白发),明确的肌肉组织,整齐卷曲的头发直到头顶肉髻,全神贯注的目光,这些都是根据伟人的112个体态特征描绘出来的(见The Forecast 预言)
工艺品描述
在这幅深雕作品的中心描绘了一位戴王冠的佛陀,身披精美僧衣,他的手掌在被磨损之前,应该持说法印,坐在华盖下面供奉着芒果的莲花宝座上。
在他两侧有一对站立的佛陀,上方有跪着的天神,下面是供养的场景。整个画面由布满贝壳装饰的拱门组成,拱门的周边装饰着马卡拉海龙。工艺品的上部有三尊小的坐佛像。
在波罗王朝,佛陀普遍被描绘成戴王冠的形象(Mukutadharin)。代表他转轮王或宇宙王者的形象。
在中央坐像两侧的两尊立佛代表了佛教经典中相关的事件。左边的持慈悲手印的释迦牟尼,代表他从忉利天(第二层天)下来;而右手边的佛陀施无畏印,很可能代表被释迦牟尼驯服的那拉吉尔象。
在上方的佛像代表佛陀战胜天魔后开悟,他两侧是两个手里持碗的佛像,代表着猴子向佛陀进献蜂蜜。
历史背景
佛陀不仅自己开悟,还能教导他人,他被人称为正觉者 —— 大圆满的正觉者,这与辟支佛不同,辟支佛只能自己觉悟但却无法感悟别人。
当佛陀决心为造福神和人而去传播佛法时,佛陀便在他的第一批弟子身上进行反思。他意识到他应该先跟他曾经的导师阿罗逻伽蓝分享他所觉悟到的佛法。1 c26, 7 c5, 8 c4
佛陀想着:“如果我先传法于他,他将会了解这深刻的教导。”但他从Dibbachakkhu(他的天眼)那里得知阿罗逻伽蓝已经去世一周了。2 p46
接着,他想到乌达卡·罗摩普塔(Uddaka Ramaputta)是合适的听众,但不幸的是,乌达卡·罗摩普塔在前一天的晚上去世了。
作为第三种选择,他想到了五个苦行者,他们在佛陀苦行期间陪伴并照顾他。他们仍然在瓦拉纳西附近的鹿野苑集体修行。3 p93
于是,佛陀决定去拜访他们,向五位苦行者传授他的佛法。
当佛陀走到鹿野苑附近的树林时,五个苦行僧之一的 Aàhvajit阿说示看到了佛陀,他跑回去告诉同伴这个消息。
他们一致决定不理睬他,也不会在他来的时候站起来,因为悉达多曾经在一起苦行时违背修行法则,离开了他们。 但是,尽管他们这样决定,当佛陀到来时他们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跟佛陀打招呼。2 p47
佛陀的一个老信徒去提水,按照印度的习俗,佛陀要用水洗手和脚。一个信徒去拿椅子让他坐下。另外的信徒接过了佛陀的乞钵。他们全部都在招待佛陀。佛陀的光辉如此显耀,以至于他们全都无法抗拒他。
接着,佛陀有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布道。这篇训诫被记录在《毗奈耶》的《摩诃梵伽毗利》中,并在佛教世界中被尊称为《转法轮经》。它解释了极端的苦行是徒劳的,以及怎样才能开示四圣谛。1 c26, 2 p49, 7 c6, 8 c4
在布道的尾声,憍陈如第一个开悟,因而他成为了佛陀的第一个弟子,得名阿若憍陈如。
在之后的两天里,佛陀把五位苦行者分成了两组。第一天第一组的两个人去托钵,佛陀教导留下的三人。第二天,三个人去托钵,而佛陀教导留下的二人。 在受到佛陀的教导后,他们全部悟道,并且做好了更深修行的准备。2 p49
随后,佛陀将五人聚齐,宣讲了《无我相经》。在听了这篇解释无我的布道后,五位苦行者都修成了阿罗汉。
最后,这五位苦行者成为了第一组僧伽。至此,三宝(佛、法、僧)首次圆满。
佛牙寺龙华院同类藏品
工艺品描述
佛陀端坐,双手握在身前,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相捻形成法轮形,其他手指微张,手掌露出来,右手放在左手上边。这个手势被称为“法轮印”。
右手伸出三个手指分别代表佛陀传法教义的三个载体,即:
- 右手的中指代表佛陀教义的“听众”,
- 食指代表佛陀教义的“感悟者”,
- 小指代表大乘佛教“伟大的佛法”。
工艺品描述
与存放在鹿野苑(萨尔纳特)博物馆的“佛陀初转法轮”藏品(公元前320年-公元前500年)相似,这尊佛像头部后面有圆形光晕,上面有两个飞天。
在笈多王朝,艺术家们设计出了后来成为正统的佛陀形象,将犍陀罗风格的覆盖双肩的层叠僧袍与体态柔美的马图拉艺术风格的佛像结合在一起。这些不同的风格在这尊来自鹿野苑的五世纪佛像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雕像光滑、朴实的表面符合印度文化对完美形体的定义,凸显了人物的灵性。
佛陀盘腿坐在莲花宝座上,双脚脚底向上。双手在腿的上方呈现拇指和食指相捻而成的法轮形状,持法轮手印。
在佛陀身下方的场景,是由法轮在中间(象征佛法法轮)和两边各有三个弟子和下方的鹿(象征着鹿野苑)所组成。这一场景与鹿野苑博物馆的藏品略有不同,因为它展示的法轮一侧有一对母子。这类的佛像变得很受欢迎,甚至在寺庙中取代了佛塔,成为佛教神圣建筑的代表。
工艺品描述
这幅镀金铜板放置于佛牙寺龙华院四楼的佛牙舍利塔座下方, 描绘了释迦摩尼佛人生八个阶段的其中一个阶段。 该复制品由上海康宇集团制作。
在“初转法轮”场景中,释迦摩尼佛持无畏印坐在鹿野苑中,五位苦行者绕着他。
昭坤释法照法师BBM前往印度鹿野苑朝圣
在2007年,佛牙寺龙华院(新加坡)的住持,昭坤释法照法师BBM前往印度的鹿野苑朝圣。
萨尔纳特(鹿野苑)是世界上最受尊崇的佛教朝圣中心之一,位于北方邦瓦拉纳西东北12公里处。据说,在菩提伽耶开悟后,佛陀在这里发布了第一次布道,这次布道被尊为马哈·法轮·普拉瓦坦(Maha Dharma Chakra Parivartan)。
鹿野苑有几座特别著名的佛塔,如伟大的答美克佛塔(Dhamekha Stupa)。
这是鹿野苑最著名的佛塔。坎宁安上校(Colonel Cunningham)从佛塔的顶部中心凿竖井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答美克(Dhamekha)”一词,他指出这里是佛陀第一次布道的地方。
Dhamekha这一词似乎是从法轮(Dharma Chakra)这一词转化而来,意思是转动法轮。据说,五名苦行僧离开佛陀后都住在鹿野苑。
最初的佛塔被认为是由阿育王建造的,在印度传播佛法教义。现存的佛塔高31.3米,直径28.3米。佛塔的下部覆盖着雕刻精美的石头。图案由精美的莲花和万字符(卐)环环相扣。
建于阿索卡王朝的(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2年)的石柱,也坐落在此(在众多佛塔之中),这根石柱标志着佛教僧伽建立。石柱上的狮子图案也出现在印度的国徽上。
乔堪祗塔(Chaukhandi Stupa)是佛陀遇到他首五名弟子的地方,这五位比丘在佛陀开悟之前离开了佛陀留在菩提迦耶。也是在这里,佛陀第一次向他的五位弟子布道,初转法轮。
佛陀所转授的第一本佛经是《转法轮经》。但是在鹿野苑他还传授了其他不同的经,如《无我相经》和《谛分别经》。他还宣扬中道、四圣谛和八正道。
鹿野苑(萨尔纳特)以前被称为Mrigadava,或“鹿园”。鹿野苑也被称为Isipatana,意思是圣人降临的地方。这个名字来源于佛陀出生时的传说,提婆下来向五百名圣人宣布他的诞生。所有的圣人都升到空中消失了,他们的舍利子也掉落到地上。
现在的名字Sarnath的意思是“鹿之王”,与另一个古老的佛教故事有关,在这个故事中佛陀是一只鹿,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一位国王,而不是国王原先计划杀死的那只母鹿。国王非常感动,他建造了这个公园作为鹿的避难所。
参考书目
- Lalitavistara 'The Play in Full', Translated by the Dharmachak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2013
-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Life of The Buddha In Gandhara Art, 2006, ISBN 981-05-7045-7
- Department of Tourism, Government of India, Walking with the Buddha, 2nd edition 2004, ISBN 81-87780-24-X
- Indian Museum, Kolkata, The Way of The Buddha, reprint 2005
- Ratan Parimoo, Life of the Buddha in Indian Sculpture, 1936, ISBN 13:9788124605523
- Charles F. Chicarelli, Buddhist Art: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2004, ISBN 974-9575-54-7
- Ven. Narada Maha Thero, Vision of The Buddha,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2006, ISBN-10: 8179926176
- Saddhaloka, Encounters With Enlightenment, Stories from the Life of the Buddha, Windhorse Publications, 2001, ISBN 978 1 899579 3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