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释迦牟尼佛

传播佛法


工艺品描述


这是一尊乌通时期(公元12年到公元15年)风格的释迦牟尼佛雕塑,他的右手持施无畏印。施无畏印的手印是表现在他举起的右手,手掌在胸前向外。在许多佛教地区,手印也象征着安心和安全,消除恐惧,给予神圣的保护和幸福。

 

乌通艺术风格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如高棉或华富里和素可泰风格等, 起源于泰国(以前称为暹罗)南部阿瑜陀耶王国的首都。 因此,一些细节上可以看到其他风格的痕迹:佛塑金身,坐在皇家宝座上,宝座前有旗帜如瀑布般垂下。

 

在四层的宝座上,可以看到许多信徒或佛的弟子跪着,双手合十,虔诚地聆听佛法教导。

 

佛像背后有法轮,两侧坐着两只鹿,象征着佛陀第一次在萨纳特的鹿野苑传道(参考初转法轮),也被称为“鹿苑”。虽然佛陀身后有法轮并不一定代表这是描述他第一次在鹿野苑传道的场景,但是这代表了佛陀对弟子的传道。

历史背景

释迦牟尼佛经过第一次传道之后,在下来49年里他一直都在传播佛法。2 p23, 7 c7

传道团的成长

  1. 首六十位阿罗汉和使命1 p49, 7 c7, 8 c5, p59

    耶舍是百万富翁的儿子,他看到家中侍女与乐者怪异的睡觉姿态后感到厌恶,他说道:“我感到痛苦,我感到压抑。”然后离开了家朝向着鹿野苑的方向走去。

     

    他遇见了佛陀,佛陀告诉他:“在这里没有痛苦,没有压迫。”他听了佛法并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

     

    耶舍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离去,并告诉了父亲。耶舍的父亲寻找儿子,遇到了佛陀。他的父亲听了佛法,皈依了三宝( 皈依三宝的第一位在家居士)

     

    耶舍在听闻专递给父亲的话语后得到了阿罗汉果位。佛陀让父亲见了他的儿子。

     

    父亲邀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第二天到他家里接受供养用餐,耶舍被任命为更高的圣职。

     

    用餐过后,耶舍的母亲和他的前妻听了佛陀的教义后,成为了佛陀的第一批弟子(首两位女居士)

     

    耶舍的54位朋友加入耶舍并在听了佛法后也得到了阿罗汉果位。

     

    于是佛陀有了60位弟子,都是已经领悟佛法并完全有能力教导别人的阿罗汉。雨季结束后,怀着对世界的慈悲,普渡众生,造福众神和众人,佛陀派60位阿罗汉到各个方向去传扬佛法。

  1. 菩提迦耶三十人得法1 p51

    一位单身汉带来一个妓女,妓女偷走了他的贵重物品潜逃了。在寻找妓女的路上,这个人遇到了佛陀,听了佛陀的传道,立刻出家。


  2. 度化迦叶三兄弟,优楼毗螺迦叶(Uruvela、Kassapa),那提迦叶(Nādī、Kassapa),伽耶迦叶(Gāyā、kassapa),分别有五百,三百和二百多追随苦行者。

    佛陀降伏了巨蛇使优楼毗螺迦叶高兴,优楼毗螺迦叶随后邀请佛陀在家过夜。佛陀展示的精神力量打动了修行者,并最终度化了他。

     

    优楼毗螺迦叶和他的信徒们请求出家,受具足戒,他的兄弟们和兄弟们的信徒们也跟随出家,受具足戒。佛陀宣讲了《燃烧经》,迦叶三兄弟修成阿罗汉。


  3. 度化舍利弗和目犍连 —— 二位大弟子1 p53

    舍利弗(Sāriputta)和目犍连(Moggallāna)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他们决定离开俗世修行。他们接触了很多有名的婆罗门,但都没有给他们解脱之路。

     

    最终,他们回到了自己的村庄,彼此约定,谁最先找到解脱之路,都要告知对方。

     

    一日,舍利弗遇到尊者阿说示,在舍利弗的询问下,阿说示说了四句话:

“诸法从因生,如来说了它们的因,也说了它们的灭。这位伟大的沙门是这样说的”

 

当听到前两句,舍利弗就初证圣果了。他回去见目犍连,在听完整个经过后,目犍连也初证圣果了。

 

他们来到曾经跟随修行的导师珊阇耶(Sajjaya),想要感悟他但失败了。然而,500名珊阇耶的门徒跟着他们去见佛陀,其中二百五十位返回追随珊阇耶,其余人追随了佛陀。

 

受戒一周后,目犍连修成阿罗汉。舍利弗受戒后,听闻佛陀讲经,共花了14天修成阿罗汉。

佛牙寺龙华院相似藏品

工艺品描述


这幅镀金铜板放置于佛牙寺龙华院四楼的佛牙舍利塔座下方, 描绘了释迦摩尼佛人生八个阶段的其中一个阶段。 该复制品由上海康宇集团制作。

 

通过对释迦摩尼佛的生动描绘来表现“初转法轮”的场景,在菩提树的背景下,众多的弟子围绕着他。

参考书目

  1.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Life of The Buddha In Gandhara Art, 2006, ISBN 981-05-7045-7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Government of India, Walking with the Buddha, 2nd edition 2004, ISBN 81-87780-24-X
  3. Sir John Marshall, The Buddhist Art of Gandara, 3rd edition 2008, ISBN 978-81-215-0967-1
  4. Indian Museum, Kolkata, The Way of The Buddha, reprint 2005
  5. Ratan Parimoo, Life of the Buddha in Indian Sculpture, 1936, ISBN 13:9788124605523
  6. Charles F. Chicarelli, Buddhist Art: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2004, ISBN 974-9575-54-7
  7. Ven. Narada Maha Thero, Vision of The Buddha,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2006, ISBN-10: 8179926176
  8. Saddhaloka, Encounters With Enlightenment, Stories from the Life of the Buddha, Windhorse Publications, 2001, ISBN 978 1 899579 3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