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楼
山门项目
第一楼项目
山门
地点简介
这是新加坡佛牙寺的大门,佛寺位于新加坡牛车水的桥南路门牌288号。沿着这条街道,你会找到詹美回教堂(建于1830年)、马里安曼兴都庙(建于1827年),以及佛牙寺斜对面的花菲卫理教堂。这多个宗教建筑集中于一条街的特殊景观,正是新加坡丰富多元的文化与宗教和谐的最佳证明。
佛牙寺的山门
佛牙寺的山门遵循唐代风格,由三个厚重的红漆双扇大门所组成。大门上有金铜制门钉、雕刻包叶以及一对兽面铺首衔环。中间大门通常只供贵宾使用。
山门简介
山门也被用于一些佛教仪式中。
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法门镇法门寺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由三大部分组成:台基、木制屋身框架,以及屋顶。其另一特色,就是以四面包围的长方形为建筑平面,围墙以直角接合,并以方位为走向,建筑格局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地有四方”的概念。
山门是传统佛教寺院前的楼门。由于自古以来寺院多建于山林之间,所以寺院的入口便称为山门,后来用来泛指所有寺院的入口。山门也称为三门,通常有三个入口,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通往涅槃的三大途径,分别为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通过三门者能解脱贪、瞋、痴。
传统中国建筑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木框架支撑结构。这个框架以榫卯为构件,完全不用任何钉子,而是利用木构件的相互契合组合成建筑物的骨架。这可说是中国对世界建筑技术最伟大的贡献。
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屋顶与其它结构部分一样,也运用了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而以称为“斗拱”的配件互相组合而成。
斗拱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由一组特别的木质构件组成,这些构件分别为“斗”和“拱”两种配件。斗拱在公元前已用于中国建筑,后来逐渐发展成梁柱与屋盖之间的托架结构网,用来衔接梁柱和屋盖。斗拱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年)已被广泛运用,唐宋时期发展成为一套非常复杂的相嵌系统。自古以来,中国人开始以木头作为建筑材料以后,便一直运用这门高超的组合技术,把木头切割成许多小构件然后准确无误地嵌合在一起,完全不需要任何粘合或固定物,就可以支撑整个大屋顶。
工程开始之前,来自苏州的工匠搭建了一个临时山门,让新加坡人对将要建造的山门造型有初步概念。
山门由来自中国的建筑团队经研究后构思设计,设计概念遵循唐代的建筑风格。
木料简介
在诸暨,我们的承包商特别为佛牙寺的建筑工程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坊。员工把木材切割成所需要的各种构件。
这些构件过后被运回新加坡牛车水,由另一组员工组合成斗拱、门、窗、栏杆等部分件。
支柱简介
基于新加坡潮湿炎热的热带气候,佛牙寺的支柱是以混凝土为中心结构,外层包上一层木材,使支柱能够抵受湿热气候之余,也呈现传统木建筑的美感。
支柱外层的木料还要加上数层黏胶和亚麻布,经过数次打磨光后喷上特别的天然红色漆料。
混凝土支柱上都是传统的木质结构。其中,支撑屋顶的唐式斗拱结构是结合传统几何学和工艺的奇迹。
主结构搭建完毕后,2007年1月18日举行了特别的上梁仪式,将山门的主梁安置到位。
椽头宝盖简介
门简介
接下来安装的是大门。大门的木料上也涂上了多层黏胶和亚麻布,使大门更为坚固。
2007年4月,山门基本建造完毕,开始迎接来访的宾客。
大门最后装上铺首衔环、门钉和包叶后,终告完成。
屋瓦简介
山门的屋顶是由特别的传统日本屋瓦搭建而成,由专门制作和复原古代寺院屋瓦的日本公司石野瓦工有限公司制作。公司采用传统工艺,经过特殊加工和处理后,精心打造出称为“飞鸟一号”的屋瓦。这种屋瓦具有很强的防水性和防移位性,非常适用于多雨、潮湿和交通繁忙的牛车水。瓦片的金色莲花图案是法照法师设计的。
屋顶装饰简介
山门屋顶正脊两端饰有一对唐式风格的金铜制“鸱尾”(螭吻),与灰色瓦片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精美鸱尾由日本奈良的松岗昌彦先生特别为佛牙寺制作。钟楼、鼓楼及二楼茶轩的屋顶上也各有一对较小的鸱尾。鸱尾是一种传说中的海鱼,尾状呈鸱鸟,会喷浪降雨,后来人们将鸱尾置于屋顶,相信它可以防火,后来成了木质建筑屋顶的必有构件。鸱尾除了美化屋顶之外,也对屋顶有强化和加固作用。
惊雀铃简介
佛牙寺的屋檐下还挂着古色古香的惊雀铃,清风吹拂下发出清脆的铃声,除了用来惊走雀鸟,也为寺院增添了特殊的景致。
牌匾简介
山门正上方的佛牙寺牌匾是由中国福建莆田的Huang Yusuo先生雕刻,由上海悠山馆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的张坚先生手绘。
右墙上是新加坡总统纳丹先生于2007年5月30日为佛牙寺住持开幕仪式的纪念碑。
左边墙上是2008年5月17日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释广声法师为佛牙寺住持开光大典的纪念碑。
参考书目
- Standard Design for Buddhist Temple Construction is a Chinese language text written by Dàoxuān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It described a design for Buddhist temples influenced by mainstream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based upon a traditional layout composed of multiple, related courtyards. This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简称《戒坛图经》,是由唐初高僧道宣所撰,是中国第一部关于佛教道场建筑布局的著作。此经描述受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影响的佛教寺院设计,以佛殿为中心,两边有层层迭进及相互衔接的建筑物和庭院。这种建筑布局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 Fisher, Robert E, Buddhist Art and Architecture, Thames & Hudson, 1993, ISBN 978-0-500-20265-4, pages 110 - 115
- Ota, Hirotaro, Japa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Kokusai Bunka Shinkokai, 1966, pages 90 – 92
-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00 edition, ISBN 81-208-0319-1
- Liu, Xian-Jue/Lee Coo, Buddhist Architecture in Singapore,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2007, ISBN 978-981-05-8282-1
- Lee, Geok Boi, Religious Monuments of Singapore, Faiths of our forefathers, Landmark Books, 2002, ISBN 981-3065-62-1
参考网站
- Chinese architectur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Temple (Chines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Sanmo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Niōmo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Glossary of Japanese Buddhism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Ancient Chinese wooden architectur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JAANUS / sanmon 三門
- JAANUS / sangedatsumon 三解脱門
- JAANUS / nioumon 二王門
- 山門 - 佛門網 Buddhistdoor - 佛學辭彙 - Buddhist Glossary
- Category:Dvarapala - Wikimedia Commons
- 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