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一楼

圆通殿项目
第一楼项目

般若心经梵文莲花绣品


地点简介

New Variant

圆通殿如意轮观音尊像背后的墙面是三屏精致的手工刺绣。中屏为梵文般若心经,左右两屏则绣上了迎风摇曳的莲花。

佛牙寺的心经

New Variant

如意轮观音身后的中屏绣有悉昙体梵文心经。经文由深紫色梵字组成,共二十五行,前有引言,后有结语。

 

梵文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梵文是记录佛陀教诲最早使用的文字之一。《心经》的梵文提醒我们铭记早期佛家学者以文字保存佛法的不懈努力。因为佛法得以文字流传于世,后世才能够从中获益。梵字经文也间接督促我们虔心修习《心经》真义,以不妄负前人所付出的心血。

经文的引言(上图)从右到左以繁体隶书直排书写,文字如下:

弘法沙門僧法照暨領
檀越信眾發心捐資供奉悉曇梵字心經

 

文末的题记(上图)同样以繁体隶书直排书写,记录经文写成的佛历日期和时间,即佛历2550年(公元2007年),原文如下:

佛歷貳仟俉佰俉拾年良辰吉日謹上

 

关于心经

《心经》是大乘般若经系列中的其中一部经文,与《金刚经》同为般若经中最重要的经典。

 

般若经阐述的是大乘佛法中心思想,明确或间接阐述大乘佛教对于通过菩萨道证得佛法的种种方法。藏文经藏中保存了三大般若经系列经典,包括最长的般若波罗密多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二万五千颂,以及最短的圣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其他经典,包括《金刚经》,同属般若经系列。

 

《心经》之所以得名,是由于此经包含了《大般若经》的精髓。

 

最广为人知的《心经》中文版本由玄奘(公元602-664年)译出,梵文版有14节颂(梵文为shloka,一节颂有32个音节)。中文版本的《心经》则有260字,英文版本有十六个句子。因此,《心经》也是最短的《般若经》经典之一。《般若经》有多种长度,最长的版本达10万节颂。

 

《心经》有较长的版本,在现存梵文、藏文和汉传中文版本中有二十五句。藏文的较长版本包含一个引言,阐述佛陀宣说经文的时间和地点、佛陀如何启发舍利子和观自在菩萨的经过,以及佛陀对观自在菩萨对于诸法空相回答的认可及欢喜赞叹。

 

佛陀是在王舍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县)宣说《心经》。当时,佛陀在灵鹫山上,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维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舍利子于是问观自在大乘修习者如何观修般若波罗密多。观自在菩萨回答时,解释何谓诸法空相,并说咒语。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的回答内容可细分如下:

 

  1.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此句阐述组成生命现象的五大物质和精神元素——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生起而无自性,所以是“空”。

  2. 舍利子。是诸法 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 不净,不增 不减,
    此句阐述五蕴等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起的现象,本无实体,没有真正的生灭、垢净、增减。

  3. 是故空中 无色, 无受想行 识, 无眼 耳鼻舌 身意, 无色 声香 味触 法, 无眼 界,乃 至无 意识 界,无无 明, 亦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老 死,亦无 老死 尽。无 苦集 灭道, 无智 亦无 得,以 无所 得故。
    此句阐述真空的实相中,也没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六根六尘产生的六识。解释众生如何流转生死的十二因缘,也是因缘而生,并非真正存在。既然十二因缘非真实存在,也就没有苦集灭道四谛。众生本性皆空,皆拥有清净的本性的透彻的智慧,也就没有证得,也没有“所要证得”的理。

  4.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 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由于般若波罗密多对万法皆空的透彻照见,菩萨依靠般若为真实智慧,心无挂碍,就不会有恐怖畏惧,能远离不明事理的颠倒梦想,得到究竟的解脱。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也都要依靠这种发自内在的智慧,解脱成佛。

  5.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 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句说明般若波罗密多为至高无上的神咒,能除一切苦恼。

 

印度佛教论师,如莲花戒(Kamalasila,活跃于公元713-763年)、阿底峡(Atisha,980-1054年)、摩诃阇那(Mahajana,又名Srimahajana,公元11世纪末期或12世纪初期),以及其他西藏学者阐述《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答案时,指出其解答为观自在菩萨根据大乘菩萨五道(菩萨道的五个修行阶段)——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给予修行者的简明提点。根据经文,修行者应随本身所处的修行阶段次第来修证空性。每一阶段的修行法也是为下一阶段修行所作的准备。

 

经文末尾有一段梵文咒文,供适合修行者重复持颂。不同宗派对咒文意义有不同诠释。

 

在字义上,“揭谛”是“去、到”的意思。

 

“波罗”是彼岸的意思,“波罗揭谛”就是到彼岸去的意思。

 

“僧”有众的意思,“波罗僧揭谛“就是彼岸大家一同度过去的意思。另一说法则指“波罗僧”表示众多法门,故此句是指依这些法门到彼岸去。

 

“菩提萨婆诃”的“菩提”是正觉、佛道,“萨婆诃“的意思是大圆满、大成就的意思。

 

因此,此咒整句的意思就是:“去啊,去啊,去彼岸啊! 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去成就菩提大道。”

 

藏传佛教在阐述这段经咒时,则指出最上根资质者才可一听此咒便明白整个法门的修证方法。

 

第一个“揭谛”除了“前去”的意思外,藏传佛教版本包含另一层意思,即“前去入于资粮道而修证资粮道上的次第”。 第二个“ 揭谛”是说“去入于加行道而次第完成加行道上的修持!”

 

“波罗揭谛”是“圆满地前去!”,指的是修行者应进入比以上两道更为圆满的大乘第三道——见道。

 

“波罗僧揭谛”意为“圆满而完全地前去吧!”,指的是完成见道之后,应再向前走入更为完满殊胜的修道,次第修证修道上的因境。

 

“菩提”意思是“醒觉吧”,指行者在修完修道的因境后,最终能入无学道,也就是佛陀的觉悟境界。

 

“萨婆诃”意为“令坚固”,指修行者必须次第对各道作精进修持,令其坚固扎根,乃至最终成佛。

信众可认捐供养梵字心经刺绣,每字为500元,共有468字。

佛牙寺的般若心经梵文莲花绣品

如意轮观音两旁的莲花采用苏绣的“乱针绣”技法绣制而成。图中莲花在莲池中摇曳生姿,轻盈脱俗,色彩高雅清新。

绣品描绘一池清秀莲花。在金黄色的背景中,莲花亭亭玉立,花朵半开或盛开;大大小小的荷叶延绵画面,叶面下露出花谢后的莲蓬。丝线的独特光泽让绣品光彩四射,而且呈现出逼真的立体效果。

两屏莲花稳定和谐的构图增添了圆通殿的美,同时不抢去如意轮观音的光辉。在高超的绣技之下,莲花的造型细致而准确。花叶形态栩栩如生,莲花的花瓣和蓓蕾白里透红,金色花蕊中露出褐中带点的莲蓬。莲叶则展现出各种层次的绿——翠绿、碧绿、墨绿,犹如一片波光粼粼的绿海,令人叹为观止。

 

整幅绣品带出静谧祥和的氛围,让人沉淀省思,并静心祈求菩萨施予慈悲的力量。

关于莲花

莲花,学名Nelumbo nucifera,属莲科,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在适宜的情况下,其种子可存活许多年。至今记载的最古老莲子有1300年的历史,出土于中国东北的干涸湖床。

 

许多亚洲地区宗教神祗的形象都以莲花为台座。在佛教符号体系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身、口、意于执着与欲念泥沼之上而不被污染,时时清净。在佛教历史中,释迦牟尼诞生时,脚踏之处也涌出莲花。

 

莲花是比喻学佛过程的绝妙象征。莲花生长的污泥水塘就像我们被贪欲、嗔怒与愚痴混淆的心。唯有修证佛陀亲自经历并宣说的正觉之道,我们方能从颠倒妄想中抽离,体悟圆满清净,就如莲花不被污染,在水面上绽放纯净之美一样。

 

佛教中有吉祥八宝,是佛陀成道后供养佛陀的八种吉祥之物。莲花是八宝之一,象征身、口、意至纯至净的品质,以及修成正果之后,功德圆满的生命欣然开展的境界。

 

以莲花命名的《妙法莲华经》是最为普及、影响力最大的大乘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天台宗及日本日莲宗的根本经典。

佛牙寺般若心经梵文莲花绣品制作过程

我们前往中国北京、苏州、杭州、福州等地参观无数绣坊,寻找最好的绣工,审视她们的手艺,却一直无法找到符合我们要求的作坊。

最后,我们在苏州一家绣品店无意中发现了一框莲池。经过一番寻访,我们找到了这幅绣品的制作者——苏州市镇湖绣品厂。

 

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将心经莲花和弥勒尊佛五龙交由苏州市镇湖绣品厂的梁雪芳女士负责绣制。

绣品的设计蓝本如下:

New Variant
New Variant

经过法照大和尚的修改后,三屏绣品的绣制工作开始。

绣制工作历经多个月,并由梁女士亲自监督。

绣品完成后运抵新加坡,悬挂在圆通殿的主墙上。

“荷”带我与佛结缘

苏州市镇湖绣品厂
梁雪芳女士

New Variant

“我自幼从母学绣以来,虽无大成,然对 “荷”情有独钟,仰慕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性。我所绣之“荷”,虽不精到,但亦能传情。

 

“百年修得同舟度”。仲春季节的苏州乡村,我正在刺绣艺术道路上漫漫求索之际,我这小绣女有缘结识了佛牙寺的法照大法师。他与我说刺绣、谈艺术、论佛学,点通了刺绣艺术与佛学之“缘”。他渊博的知识和创新的理念,使我追求刺绣艺术创新之心境得以净化和升华。

 

“荷”将带我净化灵魂,经过绿波的洗涤,与“佛”结“缘”。

 

“荷”将带上丝绸和银针线登高雅大堂,颂中华文化,让刺绣艺术之花借佛力芬芳众生。”

 

参考书目

  1. Silken threads, A History of Embroidery in China, Korea, Japan, and Vietnam, Young Yang Chung, Harry N Abrams Inc. Publishers, 2005, ISBN 0-8109-4330-1

  2. Donald S. Lopez, Jr., The Heart Sutra Explained: Indian and Tibetan Commentari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3. Donald S. Lopez, Jr., Elaborations on emptiness: uses of the Heart Sūtr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