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一楼

百龙宝殿项目
第一楼项目

弥勒三尊


New Variant

当您踏进佛牙寺一楼正殿时,迎接您的是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百龙宝殿。百龙宝殿高27英尺或两个楼层,殿中供奉的是高15英尺的佛牙寺本尊——弥勒尊佛。宝殿内的所有装潢都是根据唐代佛教寺院内部的装饰及陈设风格设计而成。

在百龙宝殿内,您会感受到一片平静祥和的气氛。在这里,信众以寺内提供的佛牙兰、香水蜡烛、沉香等供品供养弥勒尊佛,并低声念出各自的心愿与祈求。法会期间,身着海青的居士们会在这里与师父一起诵经,肃穆的诵经声布满宝殿,洗涤人心。在这里,视觉、听觉、嗅觉与灵性体验交叠在一起,是令人难忘的经验。

佛牙寺的弥勒三尊

百龙宝殿供奉的弥勒三尊,顾名思义,以弥勒尊佛为主尊,左侧胁侍为法苑林菩萨,右侧为大妙相菩萨。

弥勒佛尊像最初的原型是中国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一尊唐代弥勒佛像。

佛像以整段木头雕成,并以天然石块和植物制成的颜料手工彩绘。佛像依据唐代佛像常见的造型雕成,弥勒尊佛善跏趺坐,双脚下垂,脚板踏宝莲花。善跏趺坐也称倚坐,梵文为Bhadrasana或Pralambapadasana,西方人称为European pose。

弥勒尊佛右掌举起作无畏印,左掌张开掌心朝上,置于左膝上,掌上持甘露金瓶。

佛像头戴镀金王冠作为象征弥勒出身贵族的身份。

左掌

右掌

弥勒尊佛坐于长方形的狮子座上,象征尊佛的皇室血统和教义的强大力量。狮子座普遍见于汉化佛教早期的佛像造像中。

弥勒尊佛的背光状如一瓣莲花,向尊佛头顶弯曲,从头部后方散射出七彩流动的灵光及祥云,顶端有一座小宝塔。

关于弥勒佛

在佛教中,弥勒佛是未来娑婆世界的佛。弥勒,又称为“慈氏”,在佛教中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佛,也是菩萨。

 

在《佛说阿弥陀经》及《妙法莲华经》中,弥勒被称为“阿逸多菩萨”。弥勒见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和藏传金刚乘佛教等所有佛教宗派的典籍中,其降生被视为末法时期将发生的重大事件。

降生

弥勒被视为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根据佛经所言,弥勒现在正居于兜率天中说法,并将于此贤劫(‘劫’(kalpa)是印度指极长时间之用语。‘贤劫’则为佛典中所述之宇宙循环过程中之一阶段,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阶段中之‘现在住劫’。依佛典所载,现在大劫有成、住、异、灭四劫,其中住劫有千佛等贤圣出世救度众生,故称贤劫。)降生娑婆世界,成为贤劫第五尊佛。

唐代义净制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叙述了弥勒降生的情景:

“大丈夫慈氏   辭於喜足天
來託彼夫人   作後身生處
既懷此大聖   滿足於十月
於是慈尊母   往趣妙花園
至彼妙園中   不坐亦不臥
徐立攀花樹   俄誕勝慈尊
爾時最勝尊   出母右脅已
如日出雲翳   普放大光明
不染觸胞胎   如蓮花出水
光流三界內   咸仰大慈輝
當爾降生時   千眼帝釋主
躬自擎菩薩   欣逢兩足尊
菩薩於此時   自然行七步
而於足履處   皆出寶蓮花
遍觀於十方   告諸天人眾
我此身最後   無生證涅槃”

 

弥勒的生辰为正月初一。

 

在佛经中,弥勒将于末法时期,也就是阎浮提世界已不再流传释迦牟尼佛法之时降生。其降生代表末法时期的结束。据佛经所载,弥勒降生之时,有许多征兆,如“爾時大海水,以漸減三千。二百踰繕那,為顯輪王路”(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意思是海水面积将缩小,以便弥勒越过。这些事件也让正法得以再度流布,世界得以重建。

 

多部有关弥勒下生的佛经,如竺法护、鸠摩罗什和义净先后译出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甚至南传巴利文经典《转轮圣王狮子吼经》(Cakkavatti Sutta)(出自巴利文经藏(Sutta Pitaka)的长部经典(Digha Nikaya)第26部)都有提到弥勒降生之时的情形。例如,当时的阎浮提世界犹如人间净土,物质丰足,道德高尚。人们除了大小便、饥渴、衰老三种感受之外,一切皆非常圆满,而且非常长寿,经中提到人的寿命为八千岁或八万岁左右。弥勒降生之地为翅头末城(Ketumatī,今天的印度贝拿勒斯Benares或瓦拉纳西Varanasi),国王为转轮王蠰佉。蠰佉是一位法王,不以威武而是以正法治国。弥勒成佛后,蠰佉也舍其宫殿,追随弥勒。

 

巴利佛教典籍《未来史》(Anagatavamsha)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将弥勒佛介绍给舍利弗。

成道

根据唐代义净制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记载:

“時有菩提樹   號名曰龍花
高四踰繕那   蓊鬱而榮茂
枝條覆四面   蔭六俱盧舍
慈氏大悲尊   於下成正覺”

 

(注:欲了解更多有关龙花树或龙华树的资料,请浏览: 龙华树)

 

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即《楞嚴經》第五卷中,弥勒以菩萨身详述自己成道的修习法门,也就是“圆通”。其圆通为“唯心识定”: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佛法

据佛经中载,弥勒于兜率天时已有说法。宋居士沮渠京聲所译《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就有提到:

“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
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
度諸天子。”

 

下生成佛后,弥勒将广开三会宣说佛法。不同时代的经文对弥勒所说之法略有不同叙述。

 

最早的《弥勒下生经》版本——西晉月氏三藏竺法护译《佛說彌勒下生經》提到弥勒所说的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彌勒聖尊與諸天人。漸漸說法微妙之論。
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欲不淨想出要為妙。”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的《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则提到弥勒所说为“四圣谛”:

“彌勒佛觀察時會大眾心淨調柔。
為說四諦。聞者同時得涅槃道。”

 

鸠摩罗什较后译出的《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则提到,除了四圣谛,弥勒也演说三十七品助菩提法和十二因缘:

“佛於此座轉正法輪。謂是苦苦聖諦。
謂是集集聖諦。謂是滅滅聖諦。謂是道道聖諦。
并為演說三十七品助菩提法。
亦為宣說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

 

几部《下生经》中也提到,弥勒将广开三会,度尽释迦牟尼佛时期尚未得度的弟子,佛教称之为“龙华三会”。初会将度九十六亿众,二会度九十四亿人,三会度九十二亿人。弥勒将在世间六万年,入般涅槃后,佛法仍将在世间流传六万年。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经中也提到众生得以生于弥勒尊佛所在的世界并得度脱的种种修行法门。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便提到,欲往生兜率天,即弥勒净土者,应该修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

 

经中还提到,佛灭度后,信众若勤修诸功德、威仪、扫塔涂地、以香花供养行众、诵读经典,并系念佛形象、称弥勒名,一旦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后即得往生兜率天: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
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
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
如是等人應當至心。
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
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
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加趺坐。”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在下生经中,弥勒尊佛也解释众生为何得以生在尊佛下生的时代。如鸠摩罗什译《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便提到:

“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
來至我所。但為涅槃常樂因緣。
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
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
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妒路毘尼阿毘曇藏。修諸功德來至我所。
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
或以幡蓋華香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
或以布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
或為苦惱眾生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至我所。
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
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
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至我所。
或以起塔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
善哉釋迦牟尼佛。
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令至我所。”

 

十菩萨说

在巴利文经典《十菩萨说》(Dasabodhisatta-uddesa)中,释迦佛也对舍利弗说:

“并非所有人会见到我的肉身。若他们得遇我的教法、布施、持戒、禅修,将得以投生在弥勒佛的时代。”

 

弥勒五论

“弥勒五论”也是重要的弥勒经典之一。这五部论传为印度的弥勒论师所造,并由其弟子无著(Asanga)笔录,收录了瑜伽唯识宗之教理,阐述了有关弥勒尊佛的经典系统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此五论为藏传佛教学者所熟识,分别为:

 

  • 《现观庄严论》、
  • 《大乘庄严经论颂》、
  • 《究竟一乘宝性论》,又称《宝性分别大乘最上秘义论》、
  • 《辩法法性论》
  • 《辨中边论》

慈爱

弥勒尊佛的名称Maitreya源自梵文maitri(巴利文为metta),意思是“慈爱”。因此,弥勒尊佛又名“慈氏”,为慈爱之佛。当我们的慈爱之心通过禅修完全展开时,便成为“大爱”,即祈愿所有众生都能体验真正究竟之“常乐”。具备了慈心与悲心,才能修得菩提心(梵文Bodhichitta),即成佛之心。

 

根据印藏佛教史料记载,释迦牟尼佛将发菩提心之教理传予弥勒佛,弥勒佛又在兜率天授予无著菩萨(Asanga)。传无著菩萨在禅定中上生至兜率天,从弥勒处习得法理,后传予其弟世亲(又名婆薮槃豆Vasubandhu),遂将以菩提心为中心的大乘佛教广传四方。此法脉由师传徒的方式延续到今天,由藏传佛教的所有宗派所传承并注入新的生命力。

 

无著与世亲同龙树(Nagarjuna)、圣天(Aryadeva)、法称(Dharmakirti)、陈那(Dignaga)、功德光(Gunaprabha)和释迦光(Shakyaprabha)被统称为“二胜六庄严”或“六严二胜”,是佛教历史对八大学者的尊称。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前,因入慈心三昧,使魔王波旬的魔军无法伤害自己,徒劳而返。

 

值得一提的是,法照大和尚创立的慈善机构也以Metta命名,译为“慈光”。

弥勒尊佛心咒

The Root Mantra

拿摩 惹纳达雅呀
NAMO RATNA TRAYAYA
拿摩 巴嘎哇得 释迦牟拿耶 答他嘎答耶 阿哈得 三藐三布达雅
NAMO BHAGAVATE SHAKYAMUNIYE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 BUDDHAYA
答雅他 唵 阿日得 阿日得 阿巴惹日得
TADYATHA: OM AJITE AJITE APARAJITE

 

阿日巅扎呀 哈惹 哈惹
AJITAN CHAYA HARA HARA
美曲 阿哇罗给得 嘎惹 嘎惹
MAITRI AVALOKITE KARA KARA

 

玛哈萨玛雅 悉地 帕惹 帕惹
MAHA SAMAYA SIDDHI BHARA BHARA
玛哈泊提曼扎比扎
MAHA BODHI MÄNDA VIJA

 

玛惹 玛惹 耶玛刚 萨玛雅
MARA MARA ATMAKAM SAMAYA

 

泊提 泊提 玛哈泊提 梭哈
BODHI BODHI MAHA BODHI SVAHA
心咒
嗡牟尼牟尼摩诃牟尼耶娑诃
OM MOHI MOHI MAHA MOHI SVAHA
Close Heart Mantra
嗡莫訥莫訥玛 索哈
OM MUNI MUNI SMARA SVAHA

艺术特色

弥勒尊佛像的造形通常为坐像,双脚垂直或脚踝交叉,端坐在宝座上等待下生。尊佛通常身着比丘装或古印度贵族的装束。弥勒的菩萨造像则多为立像,身着贵族装束,并穿戴璎珞。其头冠中通常有一座小舍利塔,代表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象征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尊佛手中也持有置于莲花上的法轮,腰间系有丝巾作为腰带,称为哈达。

上图的弥勒(佛牙寺佛教文物馆收藏,编号NP001)为菩萨造像,头戴叶冠,身着华丽服装,穿戴许多饰物,形象如王子或印度教神明,风格源自印度密教艺术。弥勒头冠中的舍利塔代表释迦牟尼佛,象征释迦牟尼佛为弥勒的上师。弥勒双脚垂坐,象征弥勒已准备好下生娑婆世界。弥勒手呈转法轮印,代表弥勒成佛后将转动法轮,广说佛法。

 

除了手印,弥勒还手持两朵龙华花,代表弥勒下生时将在龙华树下成佛。龙华花在弥勒左右侧,左边的花上放置水瓶,一般相信为军持(梵文Kunda),是古印度贵族的盛水器,也是军人、僧人出行时随身携带的水壶,因此可能代表弥勒下生时将生为婆罗门贵族。右侧龙华花上是法轮,代表弥勒成佛后将广宣佛法。

左图为佛牙寺佛教文物馆收藏的两尊尼泊尔藏族风格的弥勒像像。最左侧雕像(编号NP003)如今正在文物馆展出。造像中的弥勒头戴宝石头冠,头上肉髻有状如舍利塔的尖顶,身形瘦削,穿戴珠宝璎珞,善跏趺坐于宝座上,脚踏莲花,双手作转法轮印。造像两侧各有一朵莲花,左侧莲花上有一水壶。

下图的弥勒佛像(编号CN111; 见下;收藏者不明,2007年12月巴黎苏富比拍卖会编号lot no. 2,由佛牙寺购得)又被称为“旃檀佛像”,明代(1368-1644)作品。旃檀佛像相传由佛在世时古印度憍赏弥国(Kosambi)的优填王所造,相信为释迦牟尼的第一尊造像。《增一阿含经》记载,佛母摩耶夫人生下悉达多太子七日后便去世往生忉利天,佛陀得道后上天为母说法三个月。由于优填王不能见到佛陀,随后思佛心切而病倒了。

 

优填王为憍赏弥国国王,因其王后笃信佛法,成为佛陀的大护法。大臣见王思虑佛陀成疾,便以牛头旃檀木造了一尊五尺高的佛像,优填王才病愈。制造旃檀佛像的艺术后来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和日本,我们收藏的这尊中土佛像便是依据旃檀佛像的造型制成。

 

旃檀佛像的造型有几个特点:佛像身穿通肩式袈裟,衣服紧贴身体,衣纹呈U字形自肩膀下垂;佛像站立在莲花座上,双足露出,右手举起掌心向前作无畏印,左手垂至膝盖掌心向前作与愿印。我们收藏的旃檀佛像头戴宝冠,头发卷曲,高肉髻,戴着耳环,属密宗艺术风格。佛像造工精致,脸部表情生动细腻,面露微笑,神情安详,袈裟下端有精细花纹。莲花座底部刻有十字金刚杵,作为开光后的封印,四端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这尊造工精湛的佛像虽然不大,却展现了弥勒尊佛的气韵之美。

公元一世纪开始盛行于北印度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对弥勒佛的造型又有另一种诠释。犍陀罗艺术深受古希腊影响,佛像通常身形健硕,并且拥有北印度人种的五官特征。弥勒佛的犍陀罗造像同样如此,以中亚或北印度的贵族形象出现,通常左手持水瓶,左右协侍为无著和世亲。

 

这尊弥勒佛像(左图,文物馆编号IN013)双跏趺坐 (佛像常见坐姿,一般为双脚交叠盘坐,两足掌置于大腿上)于铺有坐垫及毯子的宝座上,双手结禅定印,掌心托着可能象征龙华花的花束。佛像衣袍紧贴身躯,腰间束巾,并穿戴璎珞手环。佛像深目高鼻,蓄有胡子,面容安详,头顶卷发盘成一髻,头后的圆形背光是深受古希腊艺术影响的犍陀罗时期佛像特征之一。另一特征,是弥勒佛像衣袍的U形衣纹。

布袋和尚

New Variant

在中国,布袋和尚被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并且以笑佛的形象广为流传于东亚地区。

 

根据中国的佛教历史记载,布袋和尚是后梁时期(公元907-923年)的奇僧。他是明州奉化(今浙江宁波奉化)人,法号契此,总是背着一个布袋,笑口常开。和尚圆寂前留下一偈:

彌勒真彌勒,
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自此,契此是弥勒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人们也开始为他建塔供养。

宋代时期,按照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像逐渐流行起来。自此,佛教寺院内所见的弥勒像几乎都是大肚弥勒的造型,很少再出现宋代以前的弥勒坐像。

弥勒坐像即便出现,也鲜少有菩萨作为左右胁侍。也因如此,弥勒尊佛的胁侍逐渐被人们遗忘。

 

不过,日本的一些寺院保留了唐代弥勒三尊的传统,即一佛二菩萨的造像模式。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第194洞的西龛还保留了弥勒与胁侍菩萨的造像。

佛牙寺弥勒尊佛造像经过

2004年我们在新达城会议中心举行的“破土应世 • 醒度迷情”佛牙舍利暨佛教文物精粹展时,展览的纪念特刊以我们收藏的唐代风格石雕弥勒佛像作为封面(左图)。

New Variant

2004年,我们在新加坡博览中心再次举行“应世兹土 • 法度迷情”佛牙舍利、五百罗汉及佛教文物精粹展,展览纪念特刊改以另一尊大型石雕弥勒佛像为封面(左图)。

New Variant

法照大和尚在2003年在护国金塔寺进行为期一年的闭关时,开始为佛牙寺的创建进行筹划。由于佛牙寺所在地皮窄长,大和尚决定主尊不采用多数中式佛教寺院供奉的汉传佛教佛三尊,而是唐代的弥勒佛。这是因为弥勒佛是唐代广为供奉的尊佛。

我们开始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找到一些唐代弥勒尊佛的图片。其中,中国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供奉的唐代弥勒佛像,成为我们的参考蓝本。

New Variant

我们将图片交给新加坡画家吴一主先生, 请他根据我们的要求绘制一幅佛像草图,供法照大和尚参考。

2006年3月,我们委托中国福州进丁企业有限公司制造的小型木雕弥勒佛模型完成,送抵新加坡后安置在桥南路293号佛牙寺临时办公室,让公众观赏并提供意见。

经过计算,以观者站在佛牙寺山门向百龙宝殿观望的角度,我们需要一尊15英尺高的弥勒佛像。我们以这个高度定制了一幅弥勒尊佛唐卡,以确定其视觉效果。

这幅唐卡在2006年1月至8月之间,在硕莪巷的临时展览厅展出8个月。

接着,佛像设计交给室内设计顾问进行台座与背景的设计。

设计师将初步设计融入整个主殿中。

经过一番商讨,法照大和尚决定以台湾桧木雕造佛牙寺主尊。这种珍贵的木材是东亚地区常用的佛像造材,生长于美国、台湾及日本,木质优良,常用来建造宫殿、寺院、神坛、传统剧场,甚至是乒乓拍和浴盆。桧木内含丰富油脂,散发柠檬般的香气,颜色介于浅粉红与浅褐色之间,纹路细密平直,非常坚硬,不易腐朽。

我们寻访了中国和台湾的多位雕刻师,最终选定由台湾苗栗荒木艺术中心著名雕刻大师陈敏峰先生雕塑。陈先生也是护国金塔寺主尊药师佛的雕刻师。

我们在台湾的多家锯木厂进行搜寻,却找不到所需要的一大段桧木。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原本决定将几段较小的桧木接起来组成需要的体积。没有想到,奇迹竟然发生了。2005年10月,我们接获台湾的来电,通知我们找到了一段桧木,尺寸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锯木厂主人其实忘了这段桧木的存在。这段木头是原树的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20年前卖掉了。因为剩下的木头没有买主,老板便将木头泡在锯木厂的水池中。他是在为其他买家捞木材时,无意间在水池中发现了这段桧木。法照大和尚得知后,马上指示买下这段神木,并赶到台湾进一步检查木头。

弥勒佛造像的最后设计图终于出炉,尺寸也计算完成。两位胁侍菩萨的设计稿也确定下来。

New Variant

我们用聚苯乙烯制作了佛像的实际尺寸模型,以便在开雕前确定所有细节。2005年11月,法照大和向对模型进行最后的审察和调整。

2005年11月7日,在法照大和尚的带领下,一组台湾的法师和新加坡的善信在台湾举行了佛像开雕祈福仪式。

New Variant
New Variant

接下来,陈敏峰大师带领他的雕刻团队,怀着虔诚的心意开始了谨慎而紧凑的佛像雕刻工作。法照大和尚也前往台湾好几次,以了解雕刻进度,并对雕刻效果进行调整。2006年3月27日,佛像的主要部分雕刻完成。

2006年9月26日,我们举行了弥勒尊佛的台座——须弥坛入宝圆座仪式,为迎接弥勒尊佛的圣像作好准备。

弥勒尊佛狮子座

为了配合巨大的弥勒尊佛圣像,法照大和尚决定建造一个内为混凝土、外裹以漆木片的须弥坛。中国福州进丁企业有限公司再次受到委托,依据唐朝传统风格制造须弥坛。

须弥坛四周刻有多头彩绘腾跃瑞狮,象征尊贵、力量与勇气。在佛教中,狮子吼更代表了佛法之声,象征佛陀教法的无边力量。

法照大和尚前往台湾视察雕刻完成的弥勒尊佛圣像。

2006年11月,弥勒圣像运抵新加坡,安置在我们位于洛阳的工作室,以进行接下来的修饰工作。

2007年1月21日,我们举行弥勒尊佛佛座入宝仪式。

由张坚先生领导的上海悠山馆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团队在洛阳工作室开始进行彩绘工作,为弥勒尊佛像、宝座及背光上色。

2007年4月30日,弥勒尊佛终于被安置在须弥坛上。

2007年5月1日至7日,来自中国四川的15位法师举行一连7天、24小时日夜不间断的弥勒尊佛诵经祈福仪式。

接着,匠师们为弥勒尊佛进行最后的贴金与彩绘工作。佛牙寺开幕当天,弥勒尊佛的佛像终于完工,惟仍缺二位胁侍菩萨。

 

尊佛宝冠也经过重新设计。

New Variant

法苑林菩萨立于弥勒佛左侧,腰间围巾较短;大妙相菩萨于右侧,围巾较长。

2008年5月17日,佛牙寺举行全堂佛像开光大典,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世界华僧会会长、来自台湾的净心长老,为弥勒尊佛进行开光仪式。

New Variant

二胁侍菩萨

弥勒尊佛的二位胁侍菩萨,也是经过大量研究、参照多个版本后设计出来的。

二位胁侍菩萨以“三折肢”姿势(梵文Tribhanga,即把身体重心置于一脚,身体弯曲)立于莲花座上,双手作合掌印(梵文anjali mudra),代表供养及礼敬尊佛。两位菩萨头后都有如意轮背光。法苑林菩萨于左侧,腰间围巾较短;大妙相菩萨于右侧,围巾较长。

两位胁侍菩萨是由台湾苗栗Taishin Arts & Crafts Enterprise的Qiu Bin Xin先生所雕刻,并由张坚先生所带领的上海悠山馆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团队手工彩绘而成。

弥勒尊佛须弥坛的梁柱

由于须弥坛的体积庞大,法照大和尚决定在坛座上装置柱子与横梁,以平衡须弥坛的体积,并为弥勒尊佛与台座提供一个框架,使之更为美观。这些梁柱用加拿大桧木制成,两端套上镀金大象。梁柱是由中国福建莆田仙游龙威工艺品有限公司所制造。

佛牙寺将弥勒尊佛与二胁侍菩萨安置于百龙宝殿中,希望尊佛菩萨能保佑世界和平,人们慈悲友爱,事业成功,身心安乐,同时祝愿众生广种福田,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并得生于弥勒尊佛降生阎浮提之时,同得正觉。

朝圣地

朝圣地位于乐山大佛,中国四川省。

佛牙寺弥勒尊佛庆典

弥勒尊佛的诞辰为农历正月初一,正好也是华人农历大年初一。诞辰的庆祝活动通常在前一天开始,以百佛功德主祈福仪式掀开序幕。

 

接下来的仪式,是将佛牙舍利从金塔请出,安奉于灵光宝殿内殿的特设亭子中展出3天,让善信及公众在农历新年期间参访佛牙寺时,有机会近距离瞻仰尊贵的舍利。

农历新年

年初一当日,法照大和尚也会在百龙宝殿迎接善信来拜年,并为大家祈福。佛牙寺也会在当日分派特别订制的黄财神金币,并准备免费素食供公众享用。

弥勒尊佛祈福仪式

从农历二月起,每逢初一,佛牙寺也会举行弥勒尊佛祈福仪式,在仪式上诵读《佛说万佛名经》,经文经过特别排列,分为11个部分,分别代表11个月份。

参考书目

  1. Bhikkhu Kumarajiva, Maitreyavyakarana Sutra, The Prophecy of Maitreya, A Translation by Bhikkhu Kumarajiva, Mile chengfo jing (彌勒成佛經)

  2. The Sutra That Expounds The Descent Of Maitreya Buddha And His Enlightenment, (Taisho Vol 14, No 468);

    Translated by Kumārajīva, Tripiṭaka Master of Kucha Country, in the time of the Late Qin, Translated by Shotaro Iida and Jane Goldstone

    Bukkyo Dendo Kyokai America, Inc; 2016,

  3. Edward Conze, The Prophecy Concerning Maitreya ('Maitreyavyakarana'), Translation by Edward Conze, in his Buddhist Scriptures, Penguin Books, 1959

  4. Maurice Walshe, Cakkavatti Sihanada Sutta: The Lion's Roar on the Turning of the Wheel,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 A Translation of the Digha Nikaya, Wisdom Publications, ISBN 0-86171-103-3

  5. Buddhavamsa, The Chonicles of Buddhas,

  6. Elder Ashin Kassapa, Anagatavamsa, The Chronicle of the Future Buddha,

  7. Dasabodhisattuppattikartha, The Birth Stories of the Ten Bodhisattas,

  8. Śramaṇa Pāramiti, Surangama Sutra,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commonly楞嚴經), translated in 705 CE by Śramaṇa Pāramiti from Central India, verses 111 - 118

  9. The Coming Buddha Ariya Metteyya,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Wheel Publication, 1992, ISBN 955-24-0098-8,

  10. John Clifford Holt, Anagatavamsa Desana: The Sermon of the Chronicle-To-Be, 1993, ISBN 13-978-81-208-1133-1/9788120811331

  11. Inchang Kim, The Future Buddha Maitreya - An Iconological Study, D. K. Printworld (P) Ltd., 1997, ISBN 81-246-0082-1,

  12. Asha Das, Maitreya Buddha i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Art, Punthi Pushak, 2003, ISBN 81-86791-38-8,

  13. Lokesh Chandr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1999, Vol 7, pages 2054 - 2104

  14. Meher McArthur, Reading Buddhist Art,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Buddhist Signs & Symbols, Thames & Hudson,2002, pages 32 - 33

  15. Louis Frederic, Buddhism, Flammarion Iconographic Guides, 1995, ISBN 2-08013-558-9, pages 118 - 121

  16. Jackie Menzies, Buddha Radiant Awakening,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and VisAsia, 2002, ISBN 0734763220, pages 160 - 169

  17. Laurence G Liu, Chinese Architecture, Academy Editions, 1989, ISBN 0-85670-980-8, chapter 4 - religious Buildings, pages 86 - 94

  18. Thubten Yeshe, Universal Love: The Yoga Method of Buddha Maitreya, edited by Nicholas Ribush, Boston: Lama Yeshe Wisdom Archive, 2008, p.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