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三楼

普贤殿项目
第三楼项目

普贤菩萨


地点简介

New Variant

在本寺的三楼映入您眼帘的是龙华文物馆内令人赞叹的佛教文物。许多稀罕、珍贵的文物都被安放在特制的保养或保安展示箱内,以确保这些无价之宝的安全。若干捐赠者和机构都赠送了不少佛教文物给佛牙寺。

 

往内走是一个藏经阁,里头供奉了一尊雕工精美的普贤菩萨,保佑着在修行之路上的信众。这里也安放了守护普贤菩萨的十罗刹女。

在这层楼后方的小厅有供访客和信众参观和瞻仰的佛陀圣物。

佛牙寺的普贤菩萨

这尊普贤菩萨像是模仿在一尊类似的唐代菩萨像。普贤菩萨以全莲花坐的姿势坐在宝象座上的莲花座上。宝象座的一层是四只各由一位天王骑着的大象,底下的一层则是更多体积较小的象。

菩萨有二十只各持不同法器的手。他最重要的右手主要持的是一个金刚杵,左手则是一朵莲花。他的头和身体后有光圈,头戴的宝冠上是五方佛。

关于普贤菩萨

普贤(梵文:समन्तभद्र;中文:普贤菩萨;日文:普賢菩薩, Fugen-bosatsu;藏文:Kun-tu Bzang-po)是大乘佛教中与修持和静坐有关的菩萨。

 

普贤菩萨连同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组成“释迦三尊”,即由普贤菩萨主持定修持、文殊菩萨负责般若智慧,彼此相辅相成,一同指引修持正法的众生。

 

普贤菩萨是《妙法莲花经》的主尊,而根据《华严经》,他发下了构成菩萨之根本的十大愿。

 

在日本,普贤菩萨是天台和真言宗信徒崇敬的菩萨,也被日莲宗视为《妙法莲花经》的护持者。在日本,普贤菩萨被当作“延寿之神”供奉,他有二十只手臂,并坐在四只白象或四头象的身上。

诞生

根据在宋朝由昙摩蜜多翻译成中文的《观普贤行法经》(拼音: Guān Pǔxián Púsà Xíngfǎ Jīng),普贤菩萨生于:

“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淨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

 

《观普贤行法经》如此形容普賢菩薩: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
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
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
有五百飞鸟。凫鴈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
见是事已。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休废。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
妙梵摩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鬚。
见有化佛坐莲华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鬚。化佛眉间。
亦出金光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出照象顶上。化作金台。
其象头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举杵拟象。
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蹑虚而游。离地七尺。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随大象行。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属。随从大象。
象鼻红莲华色。上有化佛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
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以成宝台。台中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鬚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结加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
安庠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絃歌。其声微妙。讚歎大乘一实之道。

 

佛法

根据《妙法莲华经》经卷第四十,善财童子遇到了普贤菩萨,后者教导他智慧的存在只是为了实践;它的好处仅在于利益众生。他也解说了成佛之道的十大愿: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讚如来,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
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
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十大愿已经成为了东亚佛教修行的惯例,尤其是第十愿,许多佛教徒都遵循着在法会中将功德和善行回向给诸众生的传统。

 

在《妙法莲华经》经卷第二十八,普贤菩萨法院守护此经与其修持者,如下: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 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 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毘舍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 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 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 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 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 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 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 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憙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 復與其陀羅尼呪。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 自常護是人。唯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呪。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阿檀地(途賣反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舍隷(四)檀陀修陀隷(五)修陀隷(六) 修陀羅婆底(七)佛馱波羶禰(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 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波伽地(十五)帝隷阿惰 僧伽兜略(盧遮反)阿羅帝婆羅帝(十六)薩婆僧伽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 (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 伽地(十九)辛阿毘吉利地帝(二十)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 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 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 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女 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 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 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 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 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 。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 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 受持普賢菩薩名者。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 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 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

 

经咒

阿檀地(途賣反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舍隷(四)檀陀修陀隷(五)修陀隷(六) 修陀羅婆底(七)佛馱波羶禰(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 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

 

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波伽地(十五)帝隷阿惰 僧伽兜略(盧遮反)阿羅帝婆羅帝(十六)薩婆僧伽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 (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 伽地(十九)辛阿毘吉利地帝(二十)

 

造像

做早由大象背起的莲花宝座。

 

一些曼佗罗里的普贤菩萨位列八位或十六位菩萨的阵容里,并常以黄色的姿态出现。

关于峨眉山

峨眉山(拼音:Éméi Shān; 威妥玛: O2-mei2 Shan1, 读法是[ɤ̌měɪ̯ ʂán])是中国四川省内一座山。峨嵋山的其他写法为“峩嵋山” 和“峩眉山”但所指的都是同一座山。

 

这里是中国第一座中国佛教佛寺于公元一世纪被建造的地方。这里总共有76间明清时代的佛寺,当中多数都位于山顶附近。这些寺庙的建筑都呈现了配合地势的建筑特色。

佛牙寺普贤菩萨的发展

本寺的普贤菩萨像是由中国福建的中国Chin Ting Enterprise Co Ltd, Fuzhou, China以手工雕塑,再由上海You Shan Guan Decorate Design Co Ltd手工上色。

普贤菩萨像于佛牙寺2008年5月17日的开幕典礼由大法师开光。

佛牙寺普贤菩萨仪典

在中国,普贤的诞辰是农历二月二十一日。

参考书目

  1. The Lotus Sutra, (Taisho Volume 9, No. 262), Chapter 28;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of Kumarajiva by Tsugunari Kubo and Akira Yuyama;
    BDK Tripitaka Translation Series, Bukkyo Dendo Kyokai America, Inc;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2007.

  2. Saddharma Pundarika (Wonderful Dharma Lotus) Sutra, chapter 28, The Encouragement of Universal Worthy Bodhisattva

  3. Samantabhadra Meditation Sūtra (Chinese: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4. Sacred Buddhist Lands, Famous Chinese Mountains, Hong Kong China Tourism Press, 1996, ISBN 962-7799-39-4, pages 52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