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一楼

圆通殿项目
第一楼项目

如意轮观音


地点简介

New Variant

经过百龙宝殿后,就是佛牙寺的后殿——圆通殿。在这里,迎接你的是一尊雕刻精美的唐代风格如意轮观音,端坐于莲花宝座上。观音菩萨身后悬挂着的是手工绣制的心经,以及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的莲花。圆通殿的四周还供奉着十二生肖八大守护本尊,本尊身后的墙面上饰有小尊的如意轮观音像。圆通殿平静祥和,让人得以在此静思反省,并向佛菩萨默诉。

佛牙寺的如意轮观音

New Variant

如意轮观音以自在姿势,安详坐于波涛中升起的莲花宝座上。宝座四角各有一只凤凰。菩萨身后饰有莲花形背光,从头部散发出五彩光芒及祥云。

 

如意轮观音有六臂。右侧第一手托腮作思维姿势。第二手持如意宝珠。第三手持念珠。左侧第一手按须弥山。第二手持莲花。第三手持法轮。观音头梳高髻,上有镀金宝冠,代表菩萨的尊贵身份。

关于如意轮观音

如意轮观音,梵名 Bodhisattva Cintamanicakra Avalokitesvara,在过去无量劫中早已成佛,名“正法名如来”。

 

据佛经记载,为了以种种善巧方便救度众生,观音示现为菩萨身或未来佛形象。观音菩萨将在无量寿佛或阿弥陀佛涅盘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继续度化一切众生,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在佛经中,观音有多种形象。其中一手持如意宝珠、另一手持法轮的观音,即如意轮观音。“如意”指的是如意宝珠,象征观世音菩萨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轮”则指法轮,转动无上妙法以度众生。 据《如意轮陀罗尼经》中记载,如意轮观音能帮助众生在此生和来世修得财富、智慧等一切愿望,也助众生修得慈悲之心,免除灾祸。

如意轮观音的六臂象征观音慈悲救度六道众生,每一臂的持物也有各自含义:

手印与持物
六道
描述
维手印(右一)
地狱
愍念有情众生
如意宝珠(右二)
饿鬼
满足一切愿
念珠(右三)
畜生
度众生苦
须弥山(左一)
阿修罗
成就无倾动
莲花(左二)
人道
能净诸非法
法轮(左三)
天道
能转无上法

关于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名Avalokitesvara,又名莲花手(Padmapāni)、世自在 (Lokeśvara)、 世主(Lokanatha)。

 

观世音菩萨是诸佛慈悲的代表,是大乘佛教中最广为人知、最复杂,也是最多人钦仰的菩萨,很早就出现在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和造像中。

 

在《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释迦牟尼佛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妙法莲华经》又名《法华经》,于公元286年由竺法护最先译成中文,传入中土。公元3世纪以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传入中土,并迅速发展。

 

在众菩萨中,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最为多变。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原为男身,唯传入中国和日本后以女身受到供奉。其形象也依据经典而变化。大乘经典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的观世音菩萨为显教形象;《十一面观音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佛说七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的观世音菩萨则是密教形象。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土出现的观音伪经、灵应集、宝卷、话本、传奇等刻画的观世音菩萨成了汉化的观音。

 

在藏传佛教中,达赖喇嘛及葛玛巴都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的诞生

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是在无量寿佛或阿弥陀佛的右眼光开出的莲花中所生。

Legends of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在《南海观音全传》中,观世音誓言,一日未救度所有众生脱离苦海,誓不言休。虽然如此,仍有许多众生依然深陷苦痛。为了满足众生所求,观世音的头裂作十一片。阿弥陀佛现身,将碎片化为十一头,让观世音菩萨观得众生音声。菩萨欲伸手救助众生时,双臂也列为碎片。阿弥陀佛又将碎臂化为千臂,让观世音得以救度众生。喜玛拉雅山地区的观世音菩萨传说还包括了八臂观音,每一臂各持一物。中土的观世音传说则对观音手臂的数目有更多不同的版本。

 

另一个观音的传说则来自《香山宝卷》。传说讲述残暴的妙庄王有三个女儿,三女儿妙善一心向佛。妙庄王逼她出嫁,她坚持不从。相传这个故事是公元11世纪蒋之奇所著。蒋之奇相信观音其实是妙善公主的化身。妙善虔心修佛,在香山拥有许多信徒。在中土传说中,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

 

在故事中,妙庄王命妙善出嫁,妙善告诉父亲,只要她的婚姻能够解除三种不幸,她便遵从父命。

 

妙庄王问女儿何为三种不幸。妙善言,第一不幸为年老之苦,第二不幸为疾病之苦,第三不幸为死亡之苦。若婚姻能除此三苦,她即刻停止修行。

 

妙庄王问妙善谁能灭此三苦,妙善告诉父亲,有一良医能解。

 

妙庄王非常气愤,因为他要妙善嫁给有权势之人,而非治疗师。妙庄王将之囚禁,让她受饥受渴,却仍无法迫使妙善服从。

 

妙善终日请求出家为尼,妙庄王最终无奈答应,暗中命妙善出家的寺院僧人故意对她百般役使。僧人逼妙善日夜工作,不得休息。然而,由于妙善的善心,寺院周围的动物竟然出现助她一臂之力。妙庄王见了怒不可遏,欲放火烧寺。妙善徒手灭火,而且毫发无伤。妙庄王以为女儿是妖孽,竟然下令处死妙善。

 

在传说的其中一个版本中,妙善行刑之时,一头神虎出现,将妙善带到一个犹如地狱的地方。在那里,妙善并没有如其他受囚者一般被恶魔惩罚,反而弹奏音乐,身边万花齐放,使魔王大惊,妙善竟将地狱化为天堂。

 

在另一个版本中,妙善坦然接受父亲将自己处死。行刑时,刽子手的斧头竟然裂为千片。刽子手将斧头换成剑,剑同样碎裂。刽子手又用箭射妙善,箭竟然都飞向别处。

 

刽子手情急之下,决定徒手杀死妙善。仁慈的妙善意识到,如果自己不死,刽子手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她当下宽恕了刽子手的凶狠,让自己死去。传说,妙善更将刽子手杀死自己所种下的恶报承担下来,代替此人堕入地狱。妙善亲眼目睹众生在地狱中遭受的苦痛及恐惧,心中哀痛至极。满心慈悲的妙善用自己累世积得的福报让许多受苦冤魂得以升天及回到人间,将地狱变成天堂。阎罗王大惊,赶紧将妙善送回人间,以免地狱毁灭。妙善重生后,现身于香山。

 

在另一传说中,妙善并没有死,而是被一头神虎救往香山。

 

在妙善的多个传说中,妙庄王杀妙善后得了怪病,无人能治。这时,有一僧人现身,告诉妙庄王须用无嗔怒之人的眼睛和手臂入药方可治愈,并指此人在香山中。妙庄王遣官员前往寻找,找到了妙善。妙善割下自己的双眼和双手,交给了官员,治好了妙庄王的病。妙庄王前往香山答谢,才发现是妙善牺牲自己救了他。妙庄王万分后悔,恳求妙善的原谅,并祈求上天让妙善的眼手再生。天地一时光芒四射,妙善随即手眼完具,并生出千手千眼,化为观音升天而去。妙庄王、王后和妙善的两位姐姐随后在山上建了寺庙供奉妙善。妙善在升天之际,忽然听到身后凡间传来哭声。妙善转头一看,只见众生仍在受苦。慈悲的妙善余心不忍,决定重回凡间,誓愿直到救度所有众生脱离苦海,才回到天界。

 

妙善回到凡间后,曾在普陀山上禅修数年,并救助受困海上的船夫与渔夫。也因如此,观音广受船夫及渔民的供奉。在民间传说中,每当有船只在礁石险滩航行时,观音必会将惊涛骇浪平息。数十年后,观音回返香山继续修行。

经典

在北传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代表慈悲。菩萨曾发愿,不度尽众生脱离苦海,免除种种痛苦烦恼,誓不成佛。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则已成佛,为释迦牟尼佛弟子,修持慈悲法门。观音同文殊及金刚手菩萨并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慈悲、智慧及伏恶三种特质。

 

在缅甸、泰国等南传佛教地区,观音同样广受供奉。

 

有关观音菩萨的大乘经典包括:

 

  •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 大悲心陀罗尼经
  •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一般认为是介绍观世音菩萨的最早经典。有关菩萨的内容见于此经第25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普门品中,众生受诸苦恼时,若闻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能观其音声而度之,众生皆得解脱。

 

普门品中也描述了观世音的三十三种应世人所求而化之相,其中包括女身形象。此品分为经与偈两个部分,最早的版本已从《妙法莲华经》中独立出来,称为《观世音经》,传颂于东亚各地的佛寺中。

The Buddha answered Bodhisattva Akṣayamati, saying: "O son of a virtuous family! If innumerabl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myriads of koṭis of sentient beings who experience suffering hear of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and wholeheartedly chant his name,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will immediately perceive their voices and free them from their suffering.

 

O Akṣayamati! This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displays such qualities, wanders through many lands in various forms, and saves sentient beings. For this reason, you should wholeheartedly pay homage to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This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bestows fearlessness in times of fearful calamity. For this reason, everybody in this sahāworld calls him Abhayaṃ- dada (Giver of Fearlessness)."

 

Excerpt from:
The Lotus Sutra, (Taisho Volume 9, No. 262), Chapter 25;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of Kumarajiva by Tsugunari Kubo and Akira Yuyama;
BDK Tripitaka Translation Series, Bukkyo Dendo Kyokai America, Inc;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2007.

心经

在汉传大乘经藏中,《心经》是一部内容完全讲述观世音菩萨的经文。多数大乘经典的内容往往阐述释迦牟尼佛及教法,或释迦牟尼佛宣说的诸菩萨功德及愿行。象《心经》这样一部只以观世音菩萨所言为内容的经文可谓非常独特。在经中,观世音菩萨向舍利子宣说诸法真相,以及佛法要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句著名的经文,便出自此经。

 

在藏传佛教传统中,《心经》的内容则稍有不同,讲述的是佛陀加持舍利弗与观世音,并启发舍利弗与观世音之间的问答。在经文末尾,佛陀肯定了观世音所作的解答(答案其实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精简版),间接暗示《心经》与佛陀宣说之法一致不二。

 

欲了解更多《心经》的内容,请浏览“关于心经”。

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悲咒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全称《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是观世音菩萨的神咒,共82句。此咒的名称彰显了观世音菩萨慈披众生的大悲愿力。

准提咒

"Namaḥ saptānāṃ samyaksaṃbuddha koṭīnāṃ tadyathā oṃ cale cule cundī svāhā"

 

Namaḥ saptānāṃ 南无飒多喃 nā mó sà duō nán
samyaksaṃbuddha 叁藐叁菩驮 sān miǎo sān pútuó
koṭīnāṃ 俱胝喃 jù zhī nán
tadyathā 怛侄他 dá zhí tuō
oṃ cale cule 唵 折隶主隶 ǎn,zhé lì zhǔ lì
cundī svāhā 准提娑婆诃 zhǔn tí suō pó hē

 

心咒

"OM MANI PAD ME HUM"

 

唵(om)嘛(ma)呢(ni)叭(pad)咪(me)吽(hum)

 

观世音菩萨的艺术形象

观世音菩萨通常为立相,宝冠中有一化佛,为阿弥陀佛像。菩萨通常手持莲花、杨枝甘露或金瓶。观音坐骑有鹅、孔雀、凤凰或锦鸡。

 

观世音菩萨原本以男身形象出现,因此雕像通常身着袒胸天衣,脸上蓄须。虽然东亚部分地区还保留了观音的男身形象,今天东亚地区的观音多为女身。

 

观世音菩萨有多种化身,较广为人知的化身包括:

梵文
中文名称
释义
Aryavalokitesvara
圣观音
观世音本身相
Ekādaśamukha
十一面观音
多出十面,代表十地
Sahasra-bhuja Sahasra-netra
千手千眼观音
最广为人知之形象之一:观所有苍生之苦,救度所有众生
Cintāmani-cakra
如意轮观音
持如意宝珠及法轮
Hayagrīva
马头观音
观音的忿怒相:同为菩萨及明王
Cundi
准提观音
有十八臂
Amoghapāśa
不空羂索观音
其中一手持羂索(即绳索),代表网却众生之烦恼,而其心愿终不落空。
Bhrkuti
毗俱胝
 
Pāndaravāsinī
白衣观音
 
Parnaśabarī
叶衣观音
 
Rakta Shadaksharī
六字观音
 
Śvetabhagavatī
白身观音
 
Udaka-śrī
水吉祥观音
 

如意轮观音造像艺术

如意轮观音的造像通常为自在或轮王坐姿,身有六臂,象征观世音慈披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道等六道众生的慈悲之力。

 

加尔各答大学收藏了出土自纳兰陀的陶片,上有如意轮观音雕像。中国早期的如意轮观音,如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保留的造像,也沿袭了此风格。早在公元605年,日本也出现了如意轮观音的造像。

 

展出于佛牙寺三楼佛教文物馆的如意轮观音木雕像(CN079)源自日本真言宗风格,拥有一头六臂,头戴宝冠,宝冠中饰有如意宝珠。菩萨以自在座(也称轮王座)姿势坐于莲花宝座上,自在而不失威仪。菩萨身后为七朵莲花散发的背光。《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中记载,如意轮观音右手第一臂作思维状,第二持如意宝珠,第三持念珠。左手第一臂按光明山,第二臂持莲花,第三臂持金轮。菩萨身着天衣,上有手绘七彩金边图案,使雕像无比庄严优美。

关于普陀山

普陀山附属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是上海东南面的一个小岛,最靠近的城市为宁波。

 

普陀山在中国东海之中,风景宜人,全岛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岛上有许多佛寺及著名佛教胜地。

 

普陀山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普陀山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信众同庆观音菩萨的诞辰、得道及出家。

 

普济寺是岛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佛寺,拥有9座大殿、13阁,还有其他附属建筑共200余间。

佛牙寺如意轮观音雕造过程

佛牙寺的如意轮观音是依照日本奈良兴福寺的唐代风格如意轮观音造像为原型雕造而成。

中国福州进丁企业有限公司为我们制作了一尊如意轮观音的木制模型雕像(见下图),2006年3月送抵新加坡。我们将雕像安置在桥南路293号的办事处,让公众欣赏并提供反馈。目前,这尊雕像在佛牙寺3楼的佛教文物馆展出。

现在供奉在圆通殿的如意轮观音尊像与弥勒尊佛是用同一段台湾桧木雕刻而成,雕刻师为台湾苗栗荒木艺术中心的陈敏峰先生。

我们用聚苯乙烯制作了如意轮观音的实际尺寸模型,以便在开雕前确定雕像细节。2005年11月,法照大和尚检视了这个模型,并对细节进行调整。

2005年11月7日,法照大和尚带领来自台湾的法师和新加坡的信众,为雕像举行开雕祈福仪式。

New Variant

接下来,陈敏峰大师带领他的雕刻团队,怀着虔诚的心意开始了谨慎而紧凑的佛像雕刻工作。法照大和尚也前往台湾好几次,以了解雕刻进度,并对雕刻效果进行调整。2006年3月27日,佛像的主要部分雕刻完成。

2006年9月26日,我们举行了如意轮观音的须弥坛入宝圆座仪式,为迎接如意轮观音的圣像作好准备。须弥坛过后由中国福州进丁企业有限公司加工,外层以漆木凤凰为装饰。如果仔细观察,你会见到须弥坛底部饰有许多唐代风格的凤凰。

如意轮观音雕刻完成后,于2006年11月运抵新加坡。

2007年1月21日,我们举行如意轮观音台座入宝仪式。

由张坚先生领导的上海悠山馆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团队为如意轮观音、莲花宝座及背光进行彩绘工作。

 

2007年1月,打底工作完成。

接着,师傅们用天然彩石粉及植物制作的颜料进行上色,然后贴上金箔。

2007年农历新年时,如意轮观音已局部上色。

农历新年之后,工作人员继续进行彩绘。

2007年4月,如意轮观音尊像被安置在须弥坛上。

2007年5月1日至7日,来自泰国的12位法师举行一连7天、24小时日夜不间断的如意轮观音诵经祈福仪式。接着,匠师们为如意轮观音进行最后的贴金与彩绘工作。

2008年5月17日,佛牙寺举行全殿堂佛像开光大典,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长老法师,为所有佛像,包括如意轮观音进行开光仪式。

如意轮观音供奉于圆通殿,以其大慈大悲愿力护佑世界和平、满足众生一切所愿,并以福德恩泽众生健康平安、富贵吉祥,并得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证得正觉。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Celebrations at BTRTM

In China, his festive dates are the nineteenth day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 (Birth), sixth lunar month (Ordination) and ninth lunar month (Enlightenment).

Pilgrimage Site

Mount Putuo in China is the pilgrimage site.

Merits of Donation

New Variant

The Buddha said: "If there is anyone who holds to the name of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and anyone who pays homage to him and makes offerings even for a moment, the merit of these two people will be equal and the same; it will never be extinguished afte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myriads of koṭis of kalpas.

 

O Akṣayamati! Those who hold to the name of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will attain such benefits of immeasurable and limitless merit."

 

Excerpt from:
The Lotus Sutra, (Taisho Volume 9, No. 262), Chapter 25;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of Kumarajiva by Tsugunari Kubo and Akira Yuyama;
BDK Tripitaka Translation Series, Bukkyo Dendo Kyokai America, Inc;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2007.

Thank You

May you and your loved ones be blessed with the numerous merits.

参考书目

  1. The Threefold Lotus Sutra, translated by Bunno Kato, Kosei Publishing Co, 1975, ISBN 4-333-00208-7

  2. John Blofeld, 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 The Mystical Tradition of Kuan Yin, Shambala Dragon Editions, 1977, ISBN 0-87773-126-8

  3. Lokesh Chandr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1999, Vol 3, pages 808 - 830

  4. Louis Frederic, Buddhism, Flammarion Iconographic Guides, 1995, ISBN 2-08013-558-9, pages 153 - 180

  5. Meher McArthur, Reading Buddhist Art,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Buddhist Signs & Symbols, Thames & Hudson,2002, pages 43 - 45

  6. Yu Min Lee, Visions of Compassion: Images of Kuan-yin in Chinese Art,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h, 2000, ISBN 957-562-388-6

  7. Ling Haicheng, Buddhism In China, translated by Jin Shaoq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pages 68 -73

  8. Famous Chinese Mountains - Sacred Buddhist Lands, 1996, Hong Kong tourism Press, ISBN 062-7799-39-4, pages 20 - 33

  9. Fan Jinshi, Peng Jinzhang, A Study of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the Avalokitesvara Cintamanicakra Sutra,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of the Tang, edited by Ku Cheng Mei, Chue Feng, 2006, ISBN 957-98434-8-1, pages 131 - 150,

  10. Nandana Chutiwongs, Visualizing Avalokitesvara in 7th to 9th Century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of the Tang, edited by Ku Cheng Mei, Chue Feng, 2006, ISBN 957-98434-8-1, pages 167 - 182

  11. Geshe Sonam Rinchen, The Heart Sutra: An Oral Teaching, Snow Lion Publications, 2003.